行业资讯

当前位置:首页 >> 行业资讯 >> 正文

广西蔗农尝到机械化生产甜头

2019-10-31 16:37:20 来源: 光明日报 作者:周仕兴

    同一片土地,同时种下两垄甘蔗,历经数月生长,如今一眼便见高低、粗细。


    “谜底在地底下。”广西农科院研究员、粉垄耕种技术发明人韦本辉说。粉垄耕种技术利用拖拉机带动螺旋形钻头把土壤粉碎成颗粒状,比传统耕作深1倍多,具有活土、释肥、保水、增氧、增温等功效,有效减少化肥、农药使用,促进农作物自然增产、提质、增效。


    “经过粉垄种植的甘蔗,质量、产量均明显优于常规种植的甘蔗。”韦本辉介绍说,2010年起,分别在广西宾阳、武鸣、隆安、崇左等地进行试验示范,亩增原料蔗1至3吨,增幅27.2%~41.34%。其中,旱地雨养最高亩产10.66吨,增产3.19吨,增幅达41.34%,较为罕见。


     这是广西推进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的一个缩影。作为我国最大的糖料蔗产区,广西糖料蔗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的比重长期稳定在60%以上,糖产量占全国70%以上。近年来,广西加快推进甘蔗高产高糖(简称“双高”)糖料蔗基地建设,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不断取得新突破。截至2018年,全区甘蔗生产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60.41%,其中机耕水平96.92%,机种水平58.57%。


    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,首先要解决的是围绕机收开展的种植机械化。“过去由于地块小而分散,无法进行机械化作业。”2014年,来宾市高新区凤凰镇牛角村委黄安屯村民小组长余云开制定“小块并大块”计划,组织村民将全村1000多块地确权加连片,整合为33块地,将分散的甘蔗田连成3000亩甘蔗片区,为机械化生产提供了条件,成功创建“双高”基地,还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,种蔗效益大为提升。


    “黄安村模式”很快在广西各地推广。小块并大块,碎地变良田,让越来越多的蔗农尝到了农机化的甜头,种植、施肥、收割、集运,全由机器完成。“让机器为咱们做事,劳动强度减小,效率大大提高。”蔗农张为武说。


    “不需要每个农户都购置投入大中型机具,我们组织统一的机耕服务队对整地、种植、管理、收获4个生产环节进行机械化生产,相比农户分散种植,甘蔗亩产能提高1吨。”广西扶南东亚糖业有限责任公司蔗农扶持部经理崖东松告诉记者,从2015起,公司就开始摸索“四联管”模式,目前已建立6个片区4000余亩。


    受国内蔗糖生产体制影响,糖料蔗进厂运输物流体系不适应等,甘蔗收获过程中大型收获机时常出现“停工待运”,运输效率低普遍成为甘蔗机收最主要的瓶颈。广西扶绥县品信农机专业合作社购置相应的运输车辆,率先采用1台联合收割机配1台运输拖车,且1台运输拖车配带4个运输挂车模式。收割时,大型切段式甘蔗收获机将前方成排的甘蔗齐根剪断,甘蔗被切成小段从机器侧面“吐”到一台同步跟进的转运车里。


    “放在地里的挂车相当于给转运车提供临时储运点,收割机和转运车可以连续作业,形成‘机收集运’一体化。”合作社经理黄文韬说。


    “机等车”难题被破解,收割机得以充分发挥效率。合作社机队组长黄仕远告诉记者,甘蔗生产全程机械化后,平均每辆运输车1天可以运5次左右,日运量是传统模式的2.5倍以上。


    随着农业生产成本的不断增加,传统人工劳作已无法满足甘蔗生产的需求。面对不断萎缩的蔗区,广西各地制糖企业纷纷向蔗区蔗农租赁土地,想方设法稳定“第一车间”。


    “在劳动力成本上,运用机械化生产,一年一亩甘蔗地可以节省500元。”崇左市扶绥县渠黎镇雷达现代农业合作联社理事长丁雷告诉记者,合作社自2016年成立以来,通过制糖企业给予资金扶持和技术指导,从蔗地平整、甘蔗施肥、种植到收割、运输,实现种管收全程机械化,蔗地面积从2000亩猛增到1.3万余亩。


    蔗农流转后的蔗地,由制糖企业或第三方种植户通过“双高”基地建设,将小块土地整合成面积较大的地块,实现适度规模经营,促进了甘蔗生产机械化。第三方种植户获得制糖企业一定政策支持,资金压力减小,形成了良性循环。“土地流转后,农民成为‘股民’,想外出打工,抬腿就走,种甘蔗赚的钱直接打到卡上,无后顾之忧。”扶绥县蔗农王长根说。


广西农牧网 版权所有@ 2013—2017  咨询热线:15278003356 客服QQ:2352207172  邮箱:2352207172@qq.com
备案号:桂ICP备14001141号